加大政策扶持推动集聚发展
我市以重点项目推进服务业提质增量
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统筹引领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支撑、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今年,我市将充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明确发展方向,强化关键举措,以重点项目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努力实现服务业提质增量。
把握发展重点,推动集聚发展。认真研究服务业发展态势,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把握服务业发展重点,突出项目带动,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实施以振东技术中心等为代表的10个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以欧亚神龙湾扩建等为代表的20个生活性服务业项目,着力解决服务业项目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的问题。推动集聚发展,培育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综合体和产业基地,重点建设长治金融商务区、潞城智慧物流、万达广场等为代表的15个服务业发展集聚平台。实现服务业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力争服务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在落实扶持政策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山西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和《长治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45条措施)》,发挥好政策的引领扶持作用,切实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全面落实营改增及服务业企业税费减免政策,设立市县两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腾退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土地,优先安排服务业发展,落实奖补政策。通过落实既定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多举措强化工作措施,做好督查考核,切实履行服务业领导组办公室职能,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统筹协调。此外,积极开展服务业考核评价工作,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推进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大做增绿文章拓展绿色空间
沁源倾力打造“森林康养第一县”
随着春季的到来,沁源县以“十万亩连翘沙棘特色经济林基地、百万株乡土树木种植、千华里通道绿带花带”为重点,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大力度增绿,拉开整体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帷幕,利用绿色资源倾力打造“森林康养第一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沁源县拥有万亩森林、万亩天然牧坡,森林覆盖率56.7%,境内有百余科多个品种野生资源,种道地中药材。今年,该县实施“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战略,以建设绿色沁源、康养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丽沁源为目标,大力践行“山上造林、山下绿化、逐年递增”的绿色发展思路,启动大规模绿化、大范围绿化、大面积绿化行动,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做足、做实、做大“增绿”文章。实施通道两侧荒山、县城、村庄和企业四周荒山绿化,做到“无山不绿”;实施沁河流域和龙凤河流域河道滩涂生态绿化,做到“有水皆清”;实施村庄、企业绿化美化,做到“村企有景”;实施原生态草地、湿地水草、园林花草、野生花草的治理开发,做到“绿草如茵”;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做到“人人植绿”;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文化宣传,做到“人人护绿”,努力将沁源打造成为“森林康养第一县”。
今年,沁源县已开始实施十万亩连翘、沙棘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百万株乡土树木种植建设、千华里通道绿带花带建设和国家、省级建设任务,建立并落实“三大机制“。一是种树机制。为保障造林绿化顺利展开,以各乡村为主体,采取乡自为主、村自为战、企业包村、县直包村的办法,加大绿化力度。二是管护机制。要求各乡镇对所有的造林地、行道树和四旁树进行确权明责,将管护责任、树木产权和经济收益落实到集体、合作社和农户,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三是补助机制。各乡镇分地段上报乡村道路、河道和村庄绿化的树种和数量,按市场价格测算申报苗木费用。沁源立下雄心壮志:要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实现增绿和增收、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统一。
记者:温媛
特约记者:邓焕彦、崔杰
编辑:陈一然
监制:樊家驯
版权声明长治日报社所属《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