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近期力哥做了激光近视手术,一大半成年中国人,多少有点近视,所以感兴趣的人很多。
近视矫正原理很简单。
人眼就像摄像头,把外部光线投射到眼球后端的视网膜上,视网膜再把视觉信号传给大脑。
但因为遗传或后天用眼不当,导致光线无法准确对焦到视网膜上,就成了近视眼。
戴眼镜就是利用凹透镜的散射形象,把光线重新对焦到视网膜上。
激光近视手术也一样,让光线穿过晶状体前,先按要求角度发散下,最后聚焦到视网膜上。
不戴眼镜做到这点,有两个方法。
一是对眼睛最外面的角膜层进行削切,把角膜变成凹透镜,先对光线散射,角膜=眼镜。
手术层面,又分飞秒和半飞秒。
飞秒优点是只要做一次激光手术,切口小,无须把角膜瓣掀起,术后伤口愈合更快。
但相对的,因为“隔山打牛”,精度可能相对半飞秒低一丢丢,而且对角膜切割会相对厚一点。
因为需要矫正的近视度数越深,需要切割的角膜厚度越深,角膜本身厚度不够,或近视度数太深(比如超过度),就不适合飞秒。
半飞秒切口较大,要把角膜瓣掀起,做激光切割,再把角膜瓣放回去。
但优点是对角膜厚度要求较低,度数稍高也能做,而且价格更便宜。
如果角膜厚度不够,或度数太深,或眼睛有其他问题,做半飞秒风险也太大,那就只能做晶体植入(ICL)。
切角膜是做减法,晶体植入是做加法,最终效果还是晶体=眼镜。
价格上:半飞秒(1W+)飞秒(2W+)晶体(3W+)。
手术风险,说实话都差不多,都非常非常低。
手术创伤,一般三个月后就没差了,最长半年后也完全恢复。
但注意,飞秒和半飞秒切割的角膜不可再生,手术万一失败,不可逆。而晶体能再拿出来,可逆。
具体怎么选,和我们做理财规划一样,必须根据检查后的医生建议,因人而异。
像力哥,只有度近视,左眼+50度散光,中央角膜厚度完美(微米),眼睛也没其他任何可能加大手术风险的问题,所以我选半飞秒。
术后第二天,单眼视力就恢复到1.2(接近1.5),双眼视力恢复到1.5(接近2.0)。
一周后二次复查,还是完美视力。
除去消毒排队时间,真正上手术台,一般就10来分钟,激光打在你眼球上,一般就几秒,最多十几秒,所以叫“飞秒”。
术前会点麻药(眼药水),所以一点不疼,只是激光开启时,会闻到点焦味,哈哈。
飞秒/半飞秒,下了手术台,就能睁眼走出去了,晶体植入要包纱布,第二天也能看了。
但术后一个月内,可能会有异物感、重影、眩光、光晕、双眼视力不平衡等现象,都正常,没啥办法,只能靠时间慢慢恢复。
所以术后1周内,眼睛不能进水,1个月内,持续点眼药水,3个月内,不能游泳或剧烈运动。
多休息,少用眼。
激光近视手术有30年历史,十几年前,我就有要参军/考警校的同学,通过手术摘镜了。
最近突然想到做这手术,是因为我司小宝和荔枝汇小智老师先后做了手术,但他们度数比我深得多,条件没我好,都只能做晶体。
02
要不要做近视手术,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经济承受能力。
拿出上万元做一个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不少人还是舍不得,毕竟医保一分钱不能报。
二是摘镜意愿是否强烈。
虽然戴眼镜出镜,斯文又帅气,但我很讨厌每天找眼镜、擦眼镜、洗眼镜……毕竟我是一个对视觉清晰度要求非常高的人。
但有些人,不觉得戴眼镜是件麻烦事,甚至有些度数浅的,日常习惯这种朦胧感,只有工作或看电影时才会戴眼镜,他们觉得无所谓,那就没必要做。
三是性格。
不少阴谋论者认为,那么多眼科医生,宁可带嘎梁,也不做激光手术,却忽悠我们做,说明这手术肯定有副作用或潜在缺点,医生为了赚钱,不告诉我们,狼心狗肺啊!
眼科医生也不摘镜,原因也无外乎这三条,尤其是个人性格。
有人天生胆小,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有人天生激进,愿意为了高回报承受高风险。
人生在世,处处是风险,喝口水也可能噎死。
一个成熟理性的人,不应该只想着回避一切风险,而应该正视风险,主动积极管理风险,寻找风险收益性价比最高的路径。
这话不仅适用于投资理财,也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
我敢做手术,一是我不差这一万多块,二是我很讨厌戴眼镜,三是我性格本身比较open。
小宝胆子很小,前怕狼后怕虎,如果不是摘镜意愿实在太强,打死也不敢做。
我胆子大,从头到尾,都没啥心理负担,上了手术台,也一点不紧张,一直嘻嘻哈哈的。
能做到这点,除了性格原因,更重要的,是我术前详细了解过手术原理和手术风险,了解过别人的手术体验,医院做过详细检查……
我对该问题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再结合自身眼睛条件和需求,认为承受这一丢丢几乎为零的风险,换来一辈子摘镜的爽快,我愿意。
有勇无谋,那叫不知者无畏,智勇双全,才是真勇敢。
很多人之所以害怕,还是因为自身认知水平不足,担心被骗。
另外我选的是爱尔眼科,医院天然抱有偏见的人不解。
一是手术不能进医保,医院做没差。
二是爱尔已是全国最知名最医院,在国内几乎找不到竞争对手,专业性本身无需过多质疑。
医院为了多赚钱,医院难看些,也就是会做更多市场营销工作,鼓励大家医疗消费。
比如术前会搞各种直播啊抽奖啊送满减券啊。
术后会鼓励你发朋友圈点赞写好评,送各种小礼品,如果邀请亲友做手术,还有一笔介绍费。
但这些市场化营销套路,和医疗手术本身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是两码事。
就像很多人不喜欢春秋这种廉航,认为机票卖那么便宜,是不是飞机很破旧,飞行员不太行,安全性不如其他航司?
这是天大的误解。
廉航压缩成本的办法,是降低你的乘坐舒适度,机上带货影响休息,舍不得租廊桥等,而不是在飞行安全性上打折扣。
我的真实就诊体验是:在术前检查和医生建议环节,爱尔都做得不错。
尤其是医生建议环节,医生通俗又很有耐心地给我讲了手术的原理和风险,针对我的情况,更建议我做便宜的半飞秒,医院更赚的飞秒。
当然,在后续选择套餐的付费环节,同样穿白大褂,名义上是医生,实际上是销售的小姐姐,却在引导我做全飞秒。
所以如果你的眼睛条件不像我那么好,医院检查下,医院的建议,再做判断。
03
上面写了一堆近视手术,除了帮到有需要的人,更为了带出今天主题:
客户股东一体化
股票投资风险整体高于基金,主要因为个股的非系统性风险。
我们普通人很难了解几千家公司的具体业务和真实市场口碑,光看财报,A股造假太狠,哪怕是资深价投者,也容易吃药,康美康得新,数不胜数。
但如果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公司,甚至是长期死忠客户,服务水平怎么样,用户粘性强不强,这两年增速快不快……我们就更容易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因为股价要有持续向上的动力,归根到底需要业绩持续增长,公司就得多赚钱,钱最终还是得客户买单,所以只有客户持续认可你,忠于你,你的业绩才有可持续增长的保障。
换个角度看,作为客户,我本身在给上市公司创造收入和利润。
作为股东,我又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中受益,买股票赚到的钱,可能比我花在这家公司上的钱多得多。
客户股东一体化的投资思路,会形成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双赢,彼此促进,良性循环的态势。
你一个人的消费,客观上对业绩增长贡献微不足道,但主观上,却能大幅增强你投资这家公司的决心、信心和耐心。
这三“心”,是优秀投资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能帮我们更从容应对市场波动,战胜恐惧贪婪。
但也有bug。
我只是个体,我对世界的看法多少有偏见,不一定代表其他人看法。
如果我的偏好很另类,我的信仰越坚定,可能反而亏越多……
为降低个人偏见导致的决策失误,更好的思路,是选择自己经常使用,非常熟悉,同时又是市场公认的行业龙头。
比如上面提到的爱尔。
作为医疗股,本身很复杂,普通人看不懂,但爱尔只治眼睛,无论医学原理还是商业模式,都不复杂,我也体验过它家服务,而且目前国内专业眼科医院中找不到对手,护城河非常高。
再比如去年我为了追浪姐,给芒果冲了会员,而芒果本身也是国内传媒股中,最会玩的大娱乐平台,芒果超媒就比较符合这个标准。
再比如我肠胃不好,不能喝牛奶,但每天喝酸奶,国内乳品三甲是伊利、蒙牛、光明,我喝来喝去都逃不出这三家。蒙牛在港上市,光明有一定地域性,所以伊利股份就比较符合这个标准。
再比如我投资会用到很多软件,蛋卷、集思录、理杏仁、乌龟量化等等,但大部分都没上市。
体量最大,用户粘性最高的,是支付宝(蚂蚁集团),可惜上市凉凉……
去掉支付宝,就属东方财富网和天天基金网,它们都属于上市公司东方财富,我也常用。
再比如我自己银行卡,我司小伙伴工资卡、社保卡,我司基本户,全开在招行。
我也体验过工农中建交,服务和招行差了不少,招行对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服务的确做得好,不愧常年蝉联“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称号。
所以去年我买房贷款,指定找招行,这就是客户股东一体化的正向循环在起作用。
再比如茅台、五粮液这种白酒龙头,虽然我不喝酒,但……好像很多人都很喜欢喝哈~
还有很多人寄赶时间的重要快递,喜欢用顺丰,我也是,虽然价格比四通一达贵不少,但服务的确好。
再比如特斯拉、蔚来。
如今特斯拉在上海都快成苹果一样的“街车”了,蔚来也随处可见……
还有腾讯、阿里、美团、京东、拼多多、B站、百度……这些公司产品,我几乎每天都要用。
04
即使如此,个股还是面临很难预测的非系统性风险。
比如蚂蚁上市喊停,美团遭反垄断调查,当年白酒的塑化剂风波,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等。
就拿爱尔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接连出现有影响力的重大医疗事故。
艾芬医生的医疗纠纷,我们作为外行,很难给出评判。
爱尔的回复很刚,艾芬白内障手术是5月做的,右眼视网膜脱离是10月的事,隔了5个月,和手术无直接关联,并愿意提交给权威机构和国家有关部门做鉴定。
但艾芬医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爱尔反思。
比如爱尔从不把病例资料留给患者。
从我填好病历卡后,病例资料就从没到过我手上。爱尔的说法是:这样便于统一管理病例资料,避免丢失,方便患者。
换个角度看,万一发生医疗事故,患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关键证据,也方便爱尔甩锅呢?
上面分享的是普通人做个股投资时,一个比较简单易学的小技巧。
但真正做个股投资,我们要考虑的因素,远比上面说的多得多。
这也是力哥为什么总建议大家多投基金,少买股票,因为普通人,尤其是刚入门的小白,根本没有选股票的能力。
最后再强调下:
力哥不是持证分析师,没荐股资格。
就算有,作为理财师,我的职业道德也不允许公开荐股。
上文提到所有个股,仅是这种选股思路的案例,记住,仅仅是案例,不是荐股哦!
股市无眼,涨跌难料,买者自负,谨慎入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