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毕淑敏
壹
从上节所述,你可以想见,咱们每日遭逢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并不单一,有的瞬息而过,有的持续存在。焦虑一旦出现,就等于向机体下了一道战书。机体为了处理这个局面,马上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在医学上,就叫做“应激”。
什么叫做“应激”呢?从字面上讲,就是应对刺激。举个通俗点的例子,某个地方着火了,大家赶紧打“”,救火车拉着响笛一路呼啸着赶过来了,这就是应激。
适当的应激状态,好比运动员在比赛就要开始的时候,那种箭在弦上跃跃欲试的情景,对出成绩,是极好的态势。要是一点儿都不激动,散淡平静,那么他超常发挥破纪录夺冠的可能性,似乎也不会很大。
贰
应激的时候,动物会全身血液沸腾,心脏强而有力地跳动,瞳孔放大,毛发立起,呼吸急促,全身肌肉绷紧。
你看,这就是原始人遇到野兽时的必然反应。血液沸腾,流动速度加快,这表明携带氧气的红血球们被从心脏驱赶了出来,涌流到四肢百骸,如果需要征战和奔跑,就会提供更多的氧气。心脏怦怦直跳,比平时更加蓬勃有力,这说明心肌的工作能力急剧加强,预备好了提供更多的动力,以供身体的需要。毛发竖起来,这对野兽而言,是一种使自身体积扩大的表现,好让自己看起来更雄壮和有力量,威风凛凛。胆小的对手,一看自己在体型上不是个儿,就会望风而逃。
当然了,这一点对人类而言不是那么显著了,虽然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怒发冲冠”,或者说到卑劣罪行时,会讲“令人发指”,但实际上,人类的头发已经不会自己立起来了。
不过,这一原始本能也还有所残存,“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也还是常常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的震惊。手指会攥紧,这样利于积聚力量。眼睛会睁大,这样会使更多的光线进入到视网膜,好让自己对即将发生的恶战看得更清楚。
总的看来,应激反应在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机体变化,对我们是有利的,它能为人们应对危机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强的力量,让你可以集中注意力解决困难,变得更敏捷和反应更快,胜算更高。
叁
一般说来,机体在应激过程中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斗或是逃跑。在这个阶段中,人的机体觉察到潜在的危险,全身总动员,产生强大的能量,要么选择搏斗,击退威胁,要么撒丫子就跑,逃离危险。
第二个阶段:抵抗期。战斗或是逃跑的决定一旦做出来之后,马上要实施。机体进入更持久的紧张状态。搏斗要英勇善战,力求取得胜利,逃跑要审时度势,跑得快逃得远。这个阶段神经系统会分泌多种激素,有如快马加鞭,敦促机体迸发出高昂的热情和超常的体能。像力拔千钧急中生智以及常说的“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了那么大的一股劲儿……”等等,说的都是这种极端状态下身体亢奋产生超出常态的能量。
第三阶段就是衰竭期了。机体在成功地完成了前两个阶段后,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衰竭期。在这个阶段,犹如气球撒了气,整个身体进入疲惫状态,精神放松,呼吸减缓,肌肉舒张,心跳复原,机体缓缓自行进行修复。
在古代,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自行完成。一旦危机消除,野兽被打翻在地或是摆脱了野兽的追赶,涉及到身体的上述一系列改变,就渐渐松弛下来,在大自然的安抚下,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过一会儿人就会渐渐恢复正常。
-作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朗读者-
北华大学
杨舜杰
座右铭:一个萝卜一个坑。
小编推荐
伴读
品尝痛苦,倾诉悲伤,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伴读
时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有意识地缝合受伤的心
伴读
接纳不可逆转的改变,从生活中寻找新力量
伴读
你的悲伤正常吗?绝望新生活只在一念之间
伴读
失去就一定要悲伤吗?学会寻找悲伤的幸福面
伴读
你可以有一万种悲伤,但它们其实只有三类!
伴读
毕淑敏:悲伤的实质是“丧失”
编辑制作:沈昕雨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选自毕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码》,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版。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