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回顾性研究报道了使用ScepterC球囊导管治疗SAH后血管痉挛的经验,作者指出,使用ScepterC球囊导管可以成功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脑血管痉挛患者,并且安全可行。此外,使用iFlow工具可以简单可靠地评估治疗的效果。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迟发性脑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Transluminalballoonangioplasty,TBA)是处理近端颅内动脉血管痉挛的一种治疗选择,在药物治疗失败的30%-70%的患者中,血管成形术可以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逆转,但报道存在发生多种并发症的可能,包括导丝穿孔、血管夹层和缺血性卒中等。随着血管内治疗方法、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TBA应用中的问题可能会随之得到解决。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神经放射科的IoannisTsogkas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报告其使用ScepterC球囊导管治疗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经验,并对使用iFlow工具评估术后结果进行相关评估,相关结果发表在年06月的《BMCNeurol》上。研究方法
研究者回顾了年至年在其所在机构接受ScepterC球囊导管治疗的患者病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和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对患者进行筛查。平均血流速度>cm/s定义为经TCD证实的血管痉挛。在发生严重血管痉挛的情况下,患者被转移到DSA并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经股动脉入路进行TBA治疗。使用iFlow工具通过测量和比较机械扩张前后血管造影图像上的峰值密度值量化和评估血管造影结果,iFlow软件通过计算和显示每个图像像素的时间-强度曲线,提供彩色编码的单个图像。对照血管为前循环的硬膜外或海绵窦颈内动脉和后循环的硬膜外椎动脉。研究结果
结果提示,共使用ScepterC球囊导管治疗了19例SAH相关血管痉挛患者(平均年龄51±11.6岁,11例女性),在所有情况下均可以使用ScepterC球囊导管。由于运动伪影,其中2例患者的血管造影数据无法使用iFlow工具进行处理,因此从分析中排除,共有17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分析(表1),其中治疗了大脑前动脉血管痉挛患者10例。表1.基线特征、治疗时间、动脉瘤位置、SAB分类、球囊尺寸、动脉内药物治疗的使用、扩张的血管、并发症和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患者的基线特征。未观察到并发症或血管痉挛复发。远端血管与近端对照血管之间的时间差异从扩张前的平均53%显著降低至处理后的26%。对于前循环的近端和远端血管,扩张前和扩张后的数值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使用Wilcoxon检验,研究者观察到前循环近端和远端血管处的时间差值在统计学上显著降低(A1节段P0.,M1节段P0.,A2节段P0.,M3节段P=0.)。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值的统计学分析未显示任何显著降低(P=0.54);但是,所有血流参数均显示TBA后参考血管与所选血管之间的时间差异百分比轻度至中度降低,范围为中位数34%(SD14)至中位数28%(IQR16–35)。研究结论
该回顾性研究报道了使用ScepterC球囊导管治疗SAH后血管痉挛的经验,作者指出,使用ScepterC球囊导管可以成功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脑血管痉挛患者,并且安全可行。此外,使用iFlow工具可以简单可靠地评估治疗的效果。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李磊医师
同济医院
审校
李聪慧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中大多为低PHASES评分的小动脉瘤
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瘤:附9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升压治疗与死亡率全国电子健康档案分析
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SAT)治疗延迟对结局的影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神外资讯App、神介资讯App已全面升级为脑医汇App!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