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说嘴简介
说嘴(亦称“溜嘴”)是土生土长于沁源沃土的一种“说”的曲艺表演形式,由一个人表演。解放前,这种形式属于半乞半艺的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多用“打地圈”形式表演,解放后有人把它搬上舞台。因它由民间笑话演变发展而来,所以形成其篇幅短小精炼、语言俏皮通俗、情节生动风趣、表演幽默滑稽的风格特点。
说嘴讲究合辙押韵,要求一韵到底,使说者上口顺畅,听者悦耳易懵。它长于揭露、讽刺、鞭挞、抨击社会腐败现象、反映民间生活趣事和颂扬社会新生事物。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二十余年间是沁源说嘴最红火的时期。
沁源说嘴与沁源秧歌虽是同根生,命运却不同。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起,人们对业余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其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消声匿迹于舞台。
我们期待着这一植根于沁源土壤的民间艺术早日重现舞台,为沁源曲坛再增一分光彩,为我们的生活再添一分快乐。
说嘴《农民感谢共产党》
挑高简介
挑高,是沁源秧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沁源秧歌中独树一帜。在过去,因挑高表演多出现于农家庭院,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打伞伞,串院院”,而挑高者则被称为“伞头”。目前,它仍保留了沁源秧歌“地圪圈”的表演形式。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挑高意在于此。
挑高的道具与服装
表演挑高,两件道具必不可少。一件是“伞伞”,另一件是“响铃”。伞伞,来源于戏曲中皇帝出巡时使用的“黄罗伞”,亦称“凉伞”、“罗伞”、“万民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响铃,亦称“响环”、“铁环”,是挑高者用来指挥秧歌队中锣鼓起止的。也有老艺人说,响铃,即“想灵”,人所向往的大富大贵,一想就灵。所以称响铃者居多。
因黄色有象征荣华富贵的作用,所以在表演挑高时挑高者还要身穿黄袍马褂,以表示自己是为百姓送荣华富贵、赐福寿吉祥的“皇帝”。
表演挑高颇有讲究,只要挑高者一打扮起来,就是皇帝,是金口玉言,所以要求挑高者要有帝王风范,在挑高表演时必须用情演唱、以心祝福、以情感人,不能口无遮拦、胡编乱唱。否则,会给人带来不幸和灾难。
挑高也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求挑高者不仅要熟悉掌握各种挑高曲调和锣鼓点,有组织、指挥秧歌队的本领,还要有根据不同家庭、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求歌者即兴编唱不同内容的,能让对方满意的秧歌的才能。所以,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情而异、因景而异、灵活机智、巧言应变,也是挑高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挑高》表演
青山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