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3日消息,面对生活中无端而来的伤害和痛苦,你会选择如何应对?
近日,医院眼科医生陶勇首部文学随笔集《目光》出版。在这部书里,有关于对医学初心的坚持、对生死病痛的认识,也有对善恶世相的思辨。
同样在书里,他提到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天下无疾,医护卸甲。”
童年的理想
陶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是眼科学博士。他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副主任,是葡萄膜炎与眼底病专家。
年。陶勇摄于德国曼海姆的喷泉广场。出版方供图
树立起学医的理想,与陶勇的童年经历也有关系。
七岁时,他曾目睹医生用细针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一颗一颗白色的结石,缓解了妈妈患沙眼的痛苦。从那时起,他萌生了要当一名眼科医生的想法。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35岁就成了年轻有为的主任医师,37岁已经担任博士生导师。在眼科这个领域,陶勇的医术有目共睹。
在陶勇的行医生涯中,他尽己所能去帮助自己的患者。比如在一次公益医疗活动中,有一位王阿婆,年纪大、白内障很严重,且有着严重的驼背,一切都让手术难度倍增。
但陶勇决心克服所有困难为王阿婆做手术,成功帮助她恢复了0.6的视力。
年,有一位患有视网膜脱落加白内障的病人需要做手术,但只有两万元,询问能不能只治一只眼睛,陶勇说让病人回来,一次给他做两只眼,不够钱的我给他贴,因为“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瞎掉。”
“望有朝一日,天下无疾,医护卸甲”
在行业内,陶勇是一位知名专家。但许多人听说他的名字,是因为今年年初的一件事:年1月20日,陶勇在门诊出诊时,一名男子进入诊室持刀将他砍伤。
陶勇医生。出版方供图
这起恶性伤医事件引发了舆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