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是供应视网膜氧气和营养的血管层,也负责视网膜的温度调节。黄斑中心凹作为一个无血管区,其血供%来自于脉络膜。因此,位于中心凹的与视网膜厚度改变相关的疾病常会影响脉络膜血流,从而影响脉络膜厚度。传统的频域OCT(SD-OCT)由于RPE层的光线散射无法形成高质量的脉络膜图像。由于其分辨率是最接近零延迟线的,Spaide等提议应用反向的SD-OCT图像已更好地观察脉络膜,这是一种加强深度成像OCT。在这种反向图像中,视网膜组织的分辨率下降了。扫频光源OCT是一种新的设备,其波长更长(nm,传统SD-OCT为nm),克服了光线散射,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图像。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是一种视网膜表面的胶质增殖,发生于大约10%的人群,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尽管这一疾病常常和玻璃体脱离相关,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之前的实验研究已经提示缺血在特发性ERMs中发挥作用。在ERM形成的自然病程中视网膜动脉变得膨大和迂曲,这可能会改变受累区的血流动力学,并改变脉络膜厚度。Kadonosono等通过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ERMs眼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流速下降,组织病理学研究则发现特发性ERM眼存在星形神经胶质增多,这种现象同样发现于缺血状态下的中枢神经系统。
基于种种证据,作者认为脉络膜的改变可能和ERMs有关。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可能会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液循环的改变和ERM相关的假说提供有价值的证据。因此,本研究评估了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接受玻切手术眼和未受累及的对侧眼手术前后的脉络膜厚度。
研究共前瞻性纳入21名特发性ERMs患者,同时获得评估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扫频光源OCT图我们在平坦部玻切去除ERM和内界膜剥除前测量脉络膜厚度,并在手术后10天和3个月分别采集图像。将患眼的图像和对侧眼进行对比。对于每只眼,均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进行长度12mm的次水平扫描。用内置标尺手动计算从后极部RPE边缘到脉络膜巩膜交界处之间的脉络膜厚度,并用DRI-OCT图像软件进行自动测量。评估外侧脉络膜巩膜界限并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在50%的对侧眼中可以发现ERM。研究眼和对侧眼之间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并无差异(P=0.67)。在玻切和内界膜剥除术后3个月,脉络膜厚度从μm下降到μm(P=0.)。除了2个病例之外,其他所有眼的外侧脉络膜巩膜界限变得不规则。此外,研究还发现在4例患者中脉络膜上腔存在两条带,内侧高反射带和外侧的低反射带。因此,研究者推测后者和脉络膜上腔的空隙有关。手术后脉络膜厚度的正常化提示:在脉络膜厚度、结构和特发性ERMs的表现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原文:Retina.Oct14.[Epubaheadofprint]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