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霍建华直接PCI术前术中反复室速

在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西安医院霍建华教授报告了一例冠脉造影和PCI术前、术中发生3次室速室颤,前后进行电复律及电除颤共计13次的案例,并对反复发生室速室颤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防治同类事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58岁,因突发胸闷1.5小时入院。1.5小时前患者活动后心前区出现胸闷,如巴掌大小,伴恶心,无呕吐,无气短、胸痛等不适,休息后不缓解。1医院,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见图1。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后转入本院胸痛中心。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

图1.外院心电图。

图2.入本院CCU后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血压/76mmHg。

入院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

心功能I级(killip分级)

处理

立即行急诊冠脉造影和PCI术。准备上手术台时,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除颤仪上心电监护提示室速,见图3。立即给予3次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分析原因,可能是心肌梗死和心室频率缓慢导致第一次室速。

图3.第一次室速。

图4.冠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弥漫性钙化,前降支和对角支中远段严重狭窄。

图5.优势右冠近端闭塞,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将Runthrough导丝在JR4.0指引导管指引下送达右冠远端,进行血栓抽吸。

血栓抽吸过程中患者发生室颤,见图6。立即进行电除颤,共进行7次电除颤后方转复窦性心律。分析室颤原因可能与电极刺激有关,将临时起搏器电极退回至下腔静脉。

图6.第2次室速室颤。

图7.除颤后,于患者病情稳定时行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脉第2段、第3段不同程度狭窄。

使用2.5×15mm球囊预扩张时再次出现室颤,立即进行第3次电除颤。分析室颤原因可能为再灌注损伤导致,因房室传导功能已恢复,给予胺碘酮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维持静滴。

图8.第3次除颤后造影提示,Runthrough导丝已经脱到近端,考虑可能与复律有关。

图9.在右冠脉远端第2段、第3段置入2.5×23mm和3.0×24mm药物洗脱支架两枚。

图10.静脉推注药物预防无复流后,再次造影提示支架膨胀不良,给予后扩张处理。

图11.后扩张后仍见右冠脉第2段狭窄,于右侧位30度检查,因患者术中烦躁,诉胸疼,给予胸前按压等对症处理后,考虑病变在可接受范围内,终止手术。

图12.术后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率次/分钟左右,分析心率较快的原因为术后使用阿托品所致。

术后医嘱

阿司匹林:mgqd。

替格瑞洛:90mgbid。

阿托伐他汀:40mgqn。

美托洛尔:95mgqd。

贝那普利:10mgqd。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钾水平维持在4~5mmol/L。

图13.术后第5天,复查造影发现右冠可见明显狭窄,于右冠中段置入5.0×15mm药物洗脱支架一枚。二次术后第2天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随访

图14.出院1月后复查冠脉造影,右冠脉血流良好,前降支仍可见弥漫性病变伴钙化,于前降支近段和中段置入2.5×33mm和3.0×38mm药物洗脱支架两枚。

讨论

本例患者在直接PCI术前及术中发生3次室速室颤,电复律及电除颤共计13次。分析室速室颤的发生可能与术前心肌缺血、心率过慢,术中再灌注损伤及临起搏电极刺激有关。

有文献报道,超过6%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出现症状的48小时内发生室速或室颤,大多发生在血流再灌注之前或期间。其常见原因包括右冠脉闭塞、前降支近端闭塞、再灌注损伤以及下后壁右室心梗植入临时起搏器。

关于急性心梗术前及术中室速室颤的处理方式,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发作时即刻首选电复律及电除颤,快速冠脉血运重建,并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急诊PCI前利用有限时间纠正血钾、血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或给予β受体阻滞剂减少室速室颤的发生,或静脉应用胺碘酮,如胺碘酮无效或有禁忌证,考虑应用利多卡因。

更多精彩病例视频,登录心在线网站“线上长城会”栏目,随时随地免费学习!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张莉娟┆美编柴明霞┆制版潘欢

↓↓↓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uangguoji.net/zzbx/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