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诱发短暂失明真的是谣言吗

1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智能手机作为新一代移动社交载体

早已不是少数高收入人群才能享受的

‘特殊福利’

年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与一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中国在这一年所拥有的智能手机持有者已经超过——8亿人。而当代人士在享受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科技红利时,一种在新纪元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罕见疾病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高科技智能手机所诱发的失明”

已知的失明原因有很多,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动脉粥样硬化等等。目前报道的智能手机所诱发的实质性失明,患者大多年岁已高,且已有相关的心血管基础疾病,而智能手机在发病过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诱因"或"间接原因",加速了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的发展,引发失明,典型的如高血压诱发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而智能手机能否作为‘直接原因’单独作用诱发失明?

这正是我们今天介绍的主要内容。为大家呈上在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的病例报告。

2

病例一

患者女,22岁,因反复发作性右眼短暂失明12个月就医院。频率从一周2-3次,发展到每天1次。发作时仅能看清物体轮廓。既往有哮喘史,不抽烟,不喝酒,无长期服用药物史,哥哥有先天性青光眼。

入院检查显示视力、视野、色觉、眼底、眼内压均正常,无瞳孔传入缺陷,维生素A水平正常,头部+眼部MRI、磁共振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均正常。

初步诊断为:1.脱髓鞘疾病?2.短暂性缺血或视神经压迫性相关盗血现象?

由于这一症状在白天或者有充分光照的夜晚从不发生,却在患者躺在床上以后才发生,因此被当地的眼科医生称之为:

“离奇的暗适应症候群”

(bizarreclusterofsymptomsofdimmed)

由于长期未确诊,5个月以后患者被推荐医院就诊。

进一步的病史询问提示:患者每次失明发作都是在入睡之前。并且该患者有一个习惯:她总是在关灯以后侧着身子躺在床上玩手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这位患者只喜欢用一只眼睛看手机,另一只眼则长期埋在枕头的后面。当手机屏幕关闭以后,看手机的那一只眼睛便立刻丧失了视觉,并持续好几分钟。

到后来患者发现,不仅局限于睡前,只要周围环境光线昏暗,失明的症状就可能发生,且失明的眼睛并不局限于一开始所述的右眼,而是双眼均可能发生。

2个月后患者再次复查,检查结果亦是均为阴性。最终,这位年轻的患者被确诊为

“短暂性智能手机失明”

(TransientSmartphoneBlindness,TSB)

病例二

患者女,40岁,因反复发作性晨起后单眼短暂失明6个月就诊。每次失明的持续时间约15分钟。既往有左眼的复发性角膜溃疡。视力、裂隙灯、视野、色觉、OCT、瞳孔反射检查均正常,在急诊科被初步诊断为“双眼短暂性缺血发作”,遵医嘱服药阿司匹林mg后作了关于TIA的检查,但是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进一步的病史询问提示:患者每天早上起床起的都很早,太阳升起之前就起来了,然后就会习惯性的以左侧卧位躺在床上用一只眼睛看手机新闻。接着,当手机关闭的那一刻,看手机的右眼就失明了,而左眼却是正常。

另外,还有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插曲,那就是患者自日出之前就一直在玩手机,日出之后,患者突然发现自己的右眼出现了大幅度的视力下降。

最终,她也被确诊为“短暂性智能手机失明”。

3

对上面两个病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

两位病人都经历了反复的短暂性单眼视力丧失的过程。症状的引发都与如下因素有关:

?侧躺,同侧眼被遮蔽;

?对侧眼暴露于明亮的智能手机面前;

?手机关闭以后,只有明适应的眼睛经历了短暂失明。

由此,研究者们推断: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明适应的眼睛丧失了对比敏感度,而失去敏感度的这一段时间也就是暗适应所需时间。再者,患者都是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背景的普通人,她们唯一能够意识到的是,在黑暗的房间中,没看手机的那只眼睛可以看清楚东西,而刚刚看过手机的那只眼睛却只能看见轮廓,只有这两只眼睛同时观察周围环境时,患者才会在主观上产生极其强烈的反差感,她们会觉得:我的另外一只眼睛失明了。

为了证实这一假设,研究者尽可能的复制了患者失明时的场景,并证实当人们单眼使用智能手机10-20分钟以后,双眼间的视敏度会有明显差异:

心理物理测试

研究者在黑暗的房间中,将一台已经调到最大背景亮度的智能手机作为测试工具,放置在一名健康的志愿者的前方,距离一个手臂远,并用一只眼睛浏览10或20分钟。手机使用完毕以后,用一枚由电脑控制的,亮度逐渐下降的LED灯检测自愿者的视觉光刺激阈值。检测结果如图:

上面这条曲线是浏览了20分钟智能手机的结果,下面这条曲线是浏览了10分钟智能手机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20分钟曲线在10分钟曲线的上方,这说明相对长时间的在黑暗中观看智能手机会减慢暗适应的速度。

另外,为了进一步解释TSB现象,我还想在这张图上加上额外的三条能够代表TSB患者的辅助线(注:红黄蓝三条线段为本文报道者林政桦添加,并非出自文献作者):

红色表示TSB患者看智能手机那只眼睛(明适应眼),蓝色代表被遮住未看手机的那只眼(暗适应眼),黄色代表黑暗房间的环境照度。光照阈值如果在黄线的下方,表示可以看清黑暗的房间,例如暗适应的这只眼睛,就一直处于环境照度的下方,因此可以看清黑暗中的房间。而代表观看智能手机的那只眼睛,在暗适应过程的最初15min一直在阈值的上方,这15分钟,就是智能型手机失明的时间段。

视网膜电图试验之前的处理方法同心理物理测试,首先在黑暗中观看智能手机20分钟,之后,将一个导电纤维电极放置在这名志愿者的下穹窿结膜,用LED发出的白光进行刺激。每次刺激都会使视杆细胞驱动双极细胞产生一次b波。b波可以作为我们暗适应敏感度的测试指标,b波越大,视杆细胞活动越强。

可以看出,暗适应的眼睛的b波振幅明显高于观看智能手机的那只眼睛,而他们的最高峰几乎相差了一倍。也就是说,观看过智能手机的眼睛,它的视杆细胞的活动度也远低于没有看过智能手机的那只眼睛。而这,还仅仅只是这个志愿者第一次接受这项试验。我们很难想象,病例报告中,那两名用单眼在夜间浏览智能手机长达数月至一年的患者,她们的视杆细胞的活动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总结以上病例,TSB的发病包括2大原因:

?患眼暗适应速度太慢(正常人不到1min可到正常水平,TSB患者往往5-15min)

?明适应眼与暗适应眼产生强烈的主观对比。

第2点的解决办法很简单,普及医学知识,跟大众解释明白什么是暗适应就可以了。我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应该是第1点——为什么TSB患者的暗适应速度比正常人慢那么多?

根据前面的试验结果,我们提出假设——视觉感受细胞功能遭到手机破坏。

4

首先请大家看另外一张暗适应曲线图:

其中橘色线代表视锥细胞,蓝色线代表全眼。可以看出,两条线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条线重合,第二阶段,代表视锥细胞的橘色线条保持平稳,而代表全眼的蓝色线条却急剧下降,其实此时的蓝色线条就可以代表视杆细胞了。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离点,我称其为扳机点(Triggerpoint)。因为此时此刻的视杆细胞显然触发了某一条件,这种条件使得暗适应的进程/或者说视紫红质的合成速率大大的加快了。而可能的扳机点触发条件,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视紫蓝质、视青质、视紫质减少;

?视紫红质增加,累积到一定量时触发扳机点(就像动作电位的触发需要阈电位一样)。

显然,对于TSB的患者来说,视紫红质合成障碍,可能是导致扳机点触发被延迟的原因。

那么,请大家再看一看前面的视网膜电图:

观看智能手机的眼睛的视杆细胞发出的b波振幅明显下降,表示视杆细胞的活动度下降了,而振幅的下降很可能影响到两个过程:

?视紫红质的合成受阻,导致抵达扳机点的时间延长,发生失明

?视杆细胞终足部的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受阻,进而导致视觉信息传导受阻,发生“失明”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而为了满足人们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手机的需求,手机制造商们也在不断的提升手机屏幕的显示亮度,从而方便人们随时浏览手机。可以相信,类似于短暂性智能手机失明的病症将越来越多。本次病例报告表明,详细的病史询问与充分理解视网膜生理机制,将有助于缓解患者和眼科医师的焦虑,减少额外的诊察与研究花费,避免误诊。文章的最后,友情提醒各位手机控,为了保护好我们的心灵之窗——可不要在夜间用单眼浏览智能手机哦~

编译自

TransientSmartphone“Blindness”

NEnglJMed;:-June23,DOI:10./NEJMc

主编评语:

小林同学是一位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准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会上为我们分享了他对这篇文献的学习和思考。关于关灯看手机失明的说法,在这篇文献出来之前就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有的人认为是无稽之谈,有的人却惶恐不安。这篇文献出来后,也有国内媒体做过相关报道,但是我们认为应该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献的内容。本文报道的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失明”,但也不是以往我们所知道的简单的明暗适应的生理现象。这些新型的症状出现,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

声明:以上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跟本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uangguoji.net/yfcs/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