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帮一场与死神的竞技赛七次电除颤后

临床病例那么多,总有一款“适合”您!

梳理诊疗思路,提炼诊疗要点

总结经验教训,启发临床思考

和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专家一起

通过临床病例涨姿势!

(也欢迎各位同道投稿,筛选后将由哈特瑞姆专家做病例解析。投稿邮箱:service

heartrhythm.cn)

主述:胸痛1小时。

现病史:患者在用力排便时出现胸痛不适,范围累及上腹部,持续约20分钟,伴出汗,无胸闷、憋气、背痛、乏力等不适,由急诊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血压控制不佳。年因“心率慢”于外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有脑梗死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60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94mmHg,老年男性,一般状态良好,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剑突下未见心尖搏动,未触及震颤,叩诊心界正常,心率60次/分,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入院时心电图:

患者心电图检查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被立即送至阳光融和·哈特瑞姆心脏中心的胸痛中心治疗,因患者发病时间距就诊时间短暂,“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目前最佳而且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开通闭塞血管,尽快施行血运重建。若闭塞血管不开通,则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当谈红主任医师与于秀珍住院医师在向家属沟通病情,建议尽快冠脉造影检查开通闭塞血管时,由于家属对疾病不了解而犹豫不决时,走廊里传来呼叫“83床发生室颤,立即抢救!”。心脏中心的医护人员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组成抢救小组,到病房参与抢救。在谈红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抢救小组有准备除颤仪,准备电除颤的,有推抢救车,准备抢救药品的,有开始心肺复苏的,有与家属沟通患者病情变化的……一切紧张而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图形

15:20时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心律,患者呼之不应,血压测不出,立即行心肺复苏,给予电除颤一次,心电监护显示仍为室颤,继续心肺复苏,再次电除颤一次,监护显示仍为室颤心律,静脉推注可达龙,第三次电除颤,静脉泵入多巴胺升压……

心室颤动图形

心电监护显示仍是室颤——继续电除颤——气管插管,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地抢救,张先生的室颤终于在15:40时终止,血压回升,意识恢复。经过与死神的第一次激烈交战,家属看到了死亡的威胁,毫不犹豫地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

抢救小组的医护人员护送患者安全到达导管室,谈红主任医师、徐茂林主治医师早已经在导管室准备就位,以最快的速度开始为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左冠状动脉造影顺利结束,当造影导管预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张先生的心脏再次出现室颤。谈红主任医师向导管室手术间外高喊“患者室颤了,快抢救!”,心脏中心的医护人员开始了与死神的第二次较量。

在无菌单下进行胸外按压、电除颤,静脉推注抢救药品,第一次电除颤、第二次电除颤、第三次电除颤、第四次电除颤……而在无菌单上谈红主任医师与徐茂林主治医师继续进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见右冠状动脉近端完全闭塞,于右冠状动脉植入支架1枚,在血管完全开通时刻,在第七次电除颤后,患者的室颤终于再次终止。

射线下医生的手在不停地做胸外按压

为患者进行心脏起搏器调试的赵令时主任医师

查看患者病情的姜贯华主任医师

10月24日张先生在心脏中心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下,康复出院。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急症,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一旦并发休克、心律失常等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尽早、完全、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血运重建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愈后的关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方法。急诊PCI可迅速恢复AMI早期相关动脉的再灌注,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的优点。

心肌梗死自救三门槛

第一个门槛:会识别心肌梗死症状。持续性胸痛和大汗是国人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

第二个门槛:拨打“”。救护车是救治心梗的关键环节,起到了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治(包括心肺复苏)、及时诊断、准确转医院(能开展溶医院)的作用。

第三个门槛:时间就是生命、积极配合治疗。如果临床症状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建议做支架或溶栓,要争分夺秒,配合治疗。要知道,每耽误一分钟心肌坏死就多一些,危险就增加一分。信任,会让一切都简单高效,而猜疑,却可能让死神悄然降临。

电离辐射小常识

1.在介入诊疗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医学影像设备,在X射线的引导下完成诊断和治疗,所以,医生和患者都难免要“吃射线”。医生都穿铅衣、戴铅帽和铅眼镜等设备来进行防护,可是,患者是直接裸露在X射线下,这样的辐射会不会有害健康?

每次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多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在接受介入诊疗时,患者是躺在X射线能够穿透的诊疗床上接受治疗,所以,患者的背部皮肤会直接受到辐射。今年国外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患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其接受的辐射剂量平均为8.4mSv/次(毫希沃特/次),而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时平均为13.6mSv/次。其接受X射线的辐射量,大概相当于拍2次胸片的辐射量。一般来说,短时间受到mSv以下的辐射剂量对人体就没有危害。

患者对X射线辐射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但是这些反应也和患者的健康状态相关,如果存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情况,患者对辐射则更加敏感。介入手术过程的辐射剂量与病变复杂程度、影像设备的状况以及介入医生的操作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患者病情或者病变程度比较复杂,介入操作时间较长,辐射剂量也会加大。有研究显示,心血管介入治疗后,小部分患者可能发生皮肤损伤,如干燥、脱毛、红斑等急性反应,严重是可见脱皮、溃疡等。

3.介入医生站在患者床边进行操作,同样会受到X射线辐射。虽然,他们穿戴着铅衣、铅帽等防护设备,但是,头部和四肢基本没有保护,这样长期低剂量的辐射累积效应可达每年0.96~62mSv。研究发现,介入医生多出现神经衰弱、皮肤变化、脱发、白细胞总数异常等表现;还可能导致白内障,有3成以上的介入医生会出现晶状体浑浊。

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越多,医生接受的辐射量也会越多。要减少患者和自身的辐射剂量,就要求介入医生熟悉掌握介入技术,保持尽可能小的辐射剂量,减少影像采集的次数和时长。

4.介入诊疗过程中产生辐射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患者在一生中只经历一次或者几次心脏介入诊断或治疗,每次诊疗过程中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多在安全范围内,仅有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损伤相对来说,介入医生长期低剂量接受辐射,对身体的影响更大。

在手术中,介入医生会尽最大努力把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到最小,因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和医生自己。

5.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接受着电离辐射,其中包括像宇宙辐射、食物辐射等天然辐射,还有像X射线等人工辐射。

受到电离辐射,吸收能量多少的单位为“戈瑞”(Gy);而衡量不同种类的辐射对人体组织或器官造成影响的单位为“希沃特”(Sv)。由于单位都比较大,我们通常用“毫戈瑞”(mGy=0.Gy)和“毫希沃特”(mSv)来计量。对于X射线来说,1Gy=1Sv。

辐射的危害与剂量有关,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在辐射剂量较低,如瞬间接受小于mSv时,可不表现出危害效应或症状。但如果剂量过高,如瞬间接受mSv以上的辐射或者长期接受低剂量辐射,超出了体内各器官或组织具有修复能力,就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变,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等。(本部分节选自:健哥说健康)

往期精彩内容:晕厥……冠心病?靠谱吗?(2)晕厥……冠心病?靠谱吗?(1)心室静止-TakutSuo综合征带来的危险心悸背后的真相突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心脏结构异常惹的祸当CKD5期高龄患者遇到急性左心衰——艰难的临床之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uangguoji.net/zzbx/8081.html